领导力是天生的吗?这些基因会影响

2022 年一项由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的合作联合发表的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使用英国「生物数据银行」、美国「青少年至成人健康纵向研究」以及「威斯康星纵向研究」三个项目的数据,探索了和领导力有关的基因位点。

研究共发现 9 个可能与领导力相关的基因位点。结合你的芯片数据,经过质量控制后,你可以看到自己 5 个基因位点,以及它们和领导力的关系。

rs11541353(女性有 T),rs1487441(有A), rs4665237(T),rs4977839(有A),rs9848497(有T)意味着领导力可能更强。

`
`

等等,领导力与基因,这个搭配有点奇特……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知道,领导力真的与基因有关吗?难道有人一出生就注定成为领袖?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反映了大多数人对于领导力的理解:它更多取决于个人的长期奋斗与历史的机遇,即使是家庭背景很好的人,也不会一出生就具备了成为领袖的素质。

为什么会有人研究基因对领导力的影响呢?研究结论会不会被误用呢?想要理解这些问题,请往下看。

管理科学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起源于「人-职匹配」的研究。科学家想要知道,拥有不同心理素质的人是否能够胜任不同的工作?有的人适合做科学家,有的人适合做艺术家,也许,也有人更适合成为团队的领导者?

在团队中,领导者的作用是协调大家保持一致,确保每个人都能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那么,哪些心理素质会对完成这项工作有帮助呢?

可能需要有独特的个人魅力,让大家感到信任;可能需要果断的决策和行动力,能够协调好各方面的人、事、物等资源;可能需要很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理解每个人的需求和想法;可能还需要有责任心,愿意身先士卒,主动承担工作。

关于领导力究竟是什么,有很多不同的解读,因为它是一项非常复合的素质,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系列心理特征的「大礼包」,有些人礼包里的东西更多,就能胜任更多的场合,更有可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有些人礼包中的东西更少,可能更不容易获得领导他人的机会。

研究领导力的遗传,是突发奇想吗?

既然领导力和心理特征有关,心理特征又会受到神经活动的影响,而神经活动又有遗传基础。

那么,遗传基因自然就有可能影响着人们在领导角色上的表现。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科学家是 Richard D. Arvey,他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这所学校在心理学领域有两个强势的方向,一项是职业心理学,另一项就是双生子研究。

职业心理学,就是研究个人和职业的关系,例如:

如何为岗位选拔合适的人才?

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与哪些因素有关?

哪些人更有可能晋升、加薪,或离职?

员工的效率和满意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而双生子研究,或者可以称为双胞胎研究,是为了弄清楚「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特质和行为表现的。在你的基因报告中,几乎每个特征都标注了,基因的影响有多大,这个数字就来源于双生子研究。

这两个研究领域很自然地在 Arvey 这里相遇,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他就开始关注双生子的职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和职业发展有关的基因研究。

其中一项发表在 2006 年的研究发现,「成为领导角色」这一职业发展结果的基因影响约为 30%。

这项研究结论后来在更大的研究群体中得到了重复验证。

美国有一项「青少年至成人健康纵向研究项目」,在全国范围对 1994-1995 年间处于青春期的超过 2 万名青少年,进行为期 15 年的持续追踪,直到成年。

2013 年的一个研究调查了这个项目中 432 个同卵双胞胎、688 个异卵双胞胎的职业状况,根据调查数据把这些双胞胎划分为「领导者」和「非领导者」。

结果显示,基因对一个人是否处于领导职位的影响程度大约为 24%,其它 76% 的影响因素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根据「青少年至成人健康纵向研究」中记录的基因信息。该研究进一步发现,乙酰胆碱受体基因 CHRNB3 上,有一个基因位点 rs4950 与领导角色显著相关。

乙酰胆碱是一种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它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记忆等。

Arvey 在 2006 年离开明尼苏达大学,并成为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以及领导力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在那里继续着他的研究。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关联,虽然 Arvey 并没有参与这次最新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但这项研究正是由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期间的同事和合作者们共同推动的。

结合几代人的努力,在同一个领域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探索复杂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和影响机制,正是科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这项研究在研究什么?

从最开始的双生子研究,到后来单个基因位点的研究,再到现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技术的进步是否能增进我们对于领导力的科学理解?让我们回到研究论文来看。

这项研究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

(1)从全基因组水平来看,哪些基因位点会影响领导力的表现,起作用的原理是什么?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哪些个人素质对一个人成为领导有帮助。

(2)以及从基因层面探索,领导力和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特征是什么关系,成为领导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研究者使用了目前世界上几个最成熟的研究数据库,它们同时包含了基因数据和工作状态的记录:

英国生物数据银行(UK Biobank)是一个大型生物医学数据库,包括大约 50 万英国参与者的遗传和健康信息;

美国「青少年至成人健康纵向研究(Add Health)」是一个在美国具有全国代表性的队列研究,从 1994 年开始,选取 2 万名青少年,持续追踪他们到成年期的发展;

「威斯康星纵向研究(WLS)」是对 1957 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高中的男、女学生,以及随机选择他们的一个兄弟姐妹构成的 7928 个样本的集合,跨越近 60 年的调查,调查数据包括参与者的社会生活记录、健康记录和基因信息。

根据对这三个研究项目中大约 25 万个参与者的职业信息进行编码,研究人员能够评估出这些人在领导力方面的表现。

每一个参与者根据职业首先被划分为领导者(例如,董事、首席执行官、公司经理、服务经理等)或非领导者(例如,销售代表、艺术家等)。

其次,根据美国职业信息网络(O*Net)中对不同职业的定量描述,得到了每个职位对管理需求程度的分数。

这个分数是从 9 个方面对职位的管理需求进行评估的结果,包括:

安排工作和活动;

协商、解决冲突;

协调其他人的工作和活动;

发展和建立团队;

指导和激励下属;

培训和发展其他人;

执行行政活动;

组织单位人员;

资源监管。

最后结合每一个参与者的基因信息,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来探索基因与领导力表现的关系。

如何理解研究的结果?

(1)哪些基因位点与领导力表现有关?

总结下,这项研究主要关注 2 个特征:

职位是否是领导;

自己的职业是否需要较多「管理技能」。

针对第 1 个特征,研究思路简单来说,就是把所有参与者分为「领导」和「非领导」,然后针对某个基因位点,对比它在两个群体中,不同类型的分布,从而得到影响「是否成为领导」基因位点。研究发现基因位点 rs7035099 与领导职位显著相关。

针对第 2 个特征,就是把所有人职业所需管理技能得分算出来,然后看基因位点不同类型,和这个得分的关系。最后发现 8 个基因位点与职位管理技能显著相关。

(2)为什么这些位点可能影响领导力表现?

与管理技能相关最显著的区域,在 6 号染色体上 miR2113 和 POU3F2 基因之间,该区域可能会影响胎儿大脑发育,其中影响最大的基因位点是 rs1487441,其中携带 A 的人,其职位需要更多管理技能加持。

以前的研究还发现,携带 A 的人,受教育程度和智力水平可能会更高,且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更高。

另外位于 9 号染色体上, LINC0139 和 ELAVL2 基因之间,的基因位点 rs4977839 ,携带 A 的人,职位需要更多管理技能加持,且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更高。

这可能代表着,以上特征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学机制。

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可能是优秀领导者需要具备的个人素质。

有理论假设,双相障碍与创造力表现共享了某些遗传机制。并且曾经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兄弟姐妹中有双相障碍患者的人更有可能担任某些领导岗位,尤其是在政治领域。

而位于 9 号染色体上 ZNF618 和 RGS3 基因之间的位点 rs7035099,携带 C 的人更有可能成为领导者。根据之前的研究,携带 C 的人承受风险的能力越强,且更外向。

位于 2 号染色体的 NPAS2 基因,参与生物钟的调控,与维持正常的生物节律相关,且显著影响记忆力。该基因上的 rs11541353 位点,T 这个类型更容易出现在女性领导者中。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基因可能通过很多方面影响了领导力,比如心理健康、学习与记忆能力、个性特点等。

所以,并不存在一个特定的「领导力基因」,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其中某些方面遗传到一些优势。

接下来,研究进一步探索了从基因层面,领导力与智力、人格特征、风险承受能力、身高、教育程度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从基因层面,自己是领导,以及自己的职位需要更多管理技能的人群,风险承受能力更强,情绪更稳定,更加外向,学习能力和收入水平更高。

成为领导是件大好事儿吗?

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天生更容易成为领导对你的身心健康来说是件好事儿吗?

研究者在基因层面做了探索,发现先天更容易成为领导者的群体,主观幸福感更高,整体更健康,且做了更多的体育锻炼,血脂水平都更健康,更少受抑郁和焦虑的困扰。

除了双相障碍的风险更高一些,喝酒更多一些,好像也没有其他不好的地方了。

也许为了不那么招人恨,研究者继续做深入的探索。

既然影响成为领导的基因,也有一部分会影响人的收入。而收入对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又比较大,如果我们把这部分影响收入的基因剔除掉。其他那些让你成为领导的基因,又会如何影响你的生活呢?

结果有点让人出乎意料。去掉影响收入的基因后,剩下的和领导相关的基因,反而可能会让人身心更不健康。

这究竟说明了什么?

除了天生领导力,如果你的基因还能让你有较高的收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不良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带来更多的优势。

其实不从基因层面考虑,从人们当下的状态考虑。领导者群体的收入水平当然更高,但同时他们付出的可能也更多,比如需要解决复杂问题,承受更多风险和压力,投入更多时间在工作上。

而在领导者群体中,可能也有一部分人收入水平并不高,客观上无法用金钱改善自己的生活时,身体和心理压力就会更高。

想要「成为领导」,除了需要一些能力,还离不开个人主动地选择。影响选择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这个研究重点关注了「收入」。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相比收入,可能会更看重工作的意义和成就感,甚至为此心甘情愿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虽九死其犹未悔。

所以后续的研究,也可以尝试探索,影响成为领导的基因,和成就感和意义感的关联,也许会有更有意思的结果出来~ 

最后还是得提醒,是否成为领导,基因只影响了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如果你想成为领导,想主动承担更多责任,人生游戏玩儿的更丰富精彩,不妨试试。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领导,究竟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生活,还是得自己通过行动不断探索出一条路来。

这篇解读由各色研究员官山和窦泽南 2 位老师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Song, Z., Li, W. D., Jin, X., Ying, J., Zhang, X., Song, Y., Li, H., & Fan, Q. (2022). Genetics, leadership position, and well-being: An investigation with a large-scale GW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9(12), e2114271119.

Arvey, R.D., Bouchard, T.J., Segal, N.L., & Abraham, L.A. (1989). Job satisfaction: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componen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4, 187-192.

Arvey, R. D., McCall, B. P., Bouchard, T. J., & Taubman, P. (1994). Genetic influences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work valu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7, 21-33.

McCall, B. P., Cavanaugh, M.A., & Arvey, R.D. (1997). Genetic influences on job and occupational switching.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0, 60-77.

Arvey, R. D., Rotundo, M., Johnson, W., Zhang, & McGue, M. (2006). The determinants of leadership role occupancy: Genetic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17, 1-20. 

Harris, K. M., Halpern, C. T., Haberstick, B. C., & Smolen, A. (2013).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 (Add Health) sibling pairs data. Twin research and human genetics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win Studies, 16(1), 391–398. 

Pamela Herd, Deborah Carr, Carol Roan, Cohort Profile: Wisconsin longitudinal study (W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Volume 43, Issue 1, February 2014, Pages 34–41.

Hou, L., Bergen, S. E., Akula, N., Song, J., Hultman, C. M., Landén, M., Adli, M., Alda, M., Ardau, R., Arias, B., Aubry, J. M., Backlund, L., Badner, J. A., Barrett, T. B., Bauer, M., Baune, B. T., Bellivier, F., Benabarre, A., Bengesser, S., Berrettini, W. H., … McMahon, F. J. (2016).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40,000 individuals identifies two novel loci associated with bipolar disorder.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25(15), 3383–3394. 

Lee, J. J., Wedow, R., Okbay, A., Kong, E., Maghzian, O., Zacher, M., Nguyen-Viet, T. A., Bowers, P., Sidorenko, J., Karlsson Linnér, R., Fontana, M. A., Kundu, T., Lee, C., Li, H., Li, R., Royer, R., Timshel, P. N., Walters, R. K., Willoughby, E. A., Yengo, L., … Cesarini, D. (2018). Gene discovery and polygenic prediction from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1.1 million individuals. Nature genetics, 50(8), 1112–1121. 

Savage, J. E., Jansen, P. R., Stringer, S., Watanabe, K., Bryois, J., de Leeuw, C. A., Nagel, M., Awasthi, S., Barr, P. B., Coleman, J., Grasby, K. L., Hammerschlag, A. R., Kaminski, J. A., Karlsson, R., Krapohl, E., Lam, M., Nygaard, M., Reynolds, C. A., Trampush, J. W., Young, H., … Posthuma, D. (2018). Genome-wide association meta-analysis in 269,867 individuals identifies new genetic and functional links to intelligence. Nature genetics, 50(7), 912–919.

Bryois, J., Garrett, M. E., Song, L., Safi, A., Giusti-Rodriguez, P., Johnson, G. D., Shieh, A. W., Buil, A., Fullard, J. F., Roussos, P., Sklar, P., Akbarian, S., Haroutunian, V., Stockmeier, C. A., Wray, G. A., White, K. P., Liu, C., Reddy, T. E., Ashley-Koch, A., Sullivan, P. F., … Crawford, G. E. (2018). Evaluation of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in prefrontal cortex of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Nature communications, 9(1), 3121. 

M. Lam, T. Lencz, C. G. Consortium, Identification of key SNPs and pathways underlying differential genetic correlations between education and cognition on schizophrenia. Eur.Neuropsychopharmacol. 29, S943–S944 (2019).

van den Berg, S. M., de Moor, M. H., Verweij, K. J., Krueger, R. F., Luciano, M., Arias Vasquez, A., Matteson, L. K., Derringer, J., Esko, T., Amin, N., Gordon, S. D., Hansell, N. K., Hart, A. B., Seppälä, I., Huffman, J. E., Konte, B., Lahti, J., Lee, M., Miller, M., Nutile, T., … Boomsma, D. I. (2016). Meta-analysis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for Extraversion: Findings from the Genetics of Personality Consortium. Behavior genetics, 46(2), 170–182.

Nicholas, B., Rudrasingham, V., Nash, S., Kirov, G., Owen, M. J., & Wimpory, D. C. (2007). Association of Per1 and Npas2 with autistic disorder: support for the clock genes/social timing hypothesis. Molecular psychiatry, 12(6), 581–592. 

Kyaga, S., Lichtenstein, P., Boman, M., & Landén, M. (2015). Bipolar disorder and leadership--a total population study.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31(2), 111–119. 

Greenwood, T. A. (2020). Creativity and Bipolar Disorder: A Shared Genetic Vulnerability. Annual Reviews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6, 239–264. 

https://www.gesedna.com https://www.gesedna.com/wp-admin/ 各色DNA https://www.gesedna.com/wp-content/themes/wpnew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