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y 蜜是糖,比闺蜜还甜! | 各色独家研究

各色人类研究中心  2018-03-16

各色独家研究

•  Gay 真的比直女还要温柔么?

•  性取向和出生顺序到底有没有关系?

•  为什么女性带孩子更容易带出「直男癌」?

•  如何看待「性别的流动性」?

•  测出来是「直男癌」,我还有救么?

•  各色还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我?

前情提要:

相信大家对于各色几天前推出的性别测试还有印象。我们将性别分成了 5 个维度,对应着 32 种结果。

在短短 3 天的时间里,有将近 8000 人在各色的网站上完成了这个测试。

微博和朋友圈中很多人自发的分享测试结果,还有人骄傲地将自己的「标签海报」当作头像。

有 898 人和各色小助手结果相同,如果你还没有测过,快去补补课吧!

因为大家的踊跃参与,各色能够很快地基于 7099 个有效数据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论。

在 32 种性别中,最常见的是「草食直女平权主义女神」,占了总参与人数的19%。

最罕见的 3 种分别是:「肉食Les直男癌女哥们」,「肉食Gay直男癌男闺蜜」和「肉食直男直男癌男闺蜜」,在人群中的占比都不到1%。

(数据中同性恋的比例要比人群中的分布更高,男同性恋的比例高达男性的 30%)

Gay 比直女还温柔,竟然是真的

心理性别测试主要评估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

男性在目标导向的「工具式思维」上比女性得分更高,而女性则更侧重社交情感上的「表达性思维」。

在各色的数据中,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的关联并不算大,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心理性别为女性的人比例更高。

这个比例在直男群体中大概是 60% ,在直女群体中大概是 65%。

但是,剧情在 Gay 群体这里发生了转折,心理性别为女性的 Gay 不仅比 Les 比例高,甚至要比直女更高。

而且是远远超出了将近 10 个百分点,达到了 74%。

在 Gay 群体中,「表达性思维方式」要比一般女性更普遍。这是否说明他们比一般的女性情感更加丰富,更能觉察到别人的感受?

性取向是否会受到成长经历的影响?

这是一个有极大争议的问题。

20 世纪上半叶,受弗洛伊德学派的影响,主流心理学界一度认为同性恋是家中父亲角色缺位造成的心理障碍。但这种错误的观点很快就淡出了历史舞台。

2006 年,丹麦的研究者使用国家级的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了百万样本的研究,试图寻找影响同性婚姻的原生家庭因素(丹麦从 1989 年起,承认同性伴侣的婚姻关系)。

结果发现,独生子女和最小的孩子中同性婚姻比例要高于其他出生顺序的孩子。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弟弟妹妹越多,同性婚姻的可能性越低。

除此之外,6 岁之前父母离婚的男孩,青春期丧母的女孩,以及童年就父母双亡的孩子中,同性婚姻的比例更高。

在各色的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和性取向可能存在关联的家庭和成长因素,可以和前面的结论相互印证。

#影响因素一:童年时的主要照料者

问题:在你童年时,谁承担了最主要的照料者角色?

选项:父亲/母亲/其他男性亲属(如祖父,外祖父,叔叔,舅舅,兄长)/其他女性亲属(如祖母,外祖母,姑妈,姨妈,姐姐,嫂子)/其他(如保姆,奶妈,老师)

数据发现,选择「其他」选项的人是同性恋的概率更大,是由父母或亲属抚养长大的孩子的 1.4 倍。

但是父亲或男性亲属照料的孩子与母亲或女性亲属照料的孩子,同性恋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差异。

#影响因素二:出生顺序

男性中,独生子女和老大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更小,而在女性中,独生子女和老大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更大。

不过总体来说,不同的出生顺序对性取向的影响并不大。

#影响因素三:「人生导师」的性别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可能遇到一个类似于「人生导师」或者「榜样」的角色。

他们出现在我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对我们人生的一些重大选择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问题:在你成长过程中,对你的人生观或人生选择的形成最重要(起到促进或指导作用)的人是?

选项:父亲/母亲/其他男性亲属/其他女性亲属/其他男性(如老师)/其他女性(如老师)

结果发现,同性恋更有可能选择女性作为「人生导师」。

四个群体中,「人生导师」的女性:男性的比例分别为:

男同性恋(2.3)>女同性恋(2.0)>直女(1.4)>直男(0.8

一般来讲,这种照亮我们心灵的人都出现在青春期,同性恋的孩子在青春期有可能面临更多心理认同困惑,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而女性往往更擅长扮演这类角色。

相反,异性恋的孩子最主要的困惑可能是来自个人的成长和专业方向的选择,他们也更愿意接受一个目标导向的男性作为「人生导师」。

「直男癌」都是女性带大的

除了关注性取向之外,这个测试还特别关注了性别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大脑在处理很多社会信息时,为了提高效率,会进行自动化的类别加工,将某一类人贴上一个特定的标签。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上来讲,刻板印象的优势在于能快速的得到一个正确概率更大的答案。

在各色的数据中,有 95% 以上的人得分都在 0 分以上,说明人们对这些特质在人群中的分布存在着某种共识:

类似「冷酷」的特质更多的在男性中出现,而类似「温柔」的特质更多的在女性中出现。

但过于依赖简化的加工方式,也有可能带来一些错误,比如并不是所有的男性都是「冷酷」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刻板印象更强的人,当面对与自己预期不符的情况时,会表现出更强的抗拒和攻击性。

所以一个刻板印象特别强的人,往往更有可能是人们口中的「直男癌」,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按照社会期待的性别角色行事。

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刻板印象呢?

分析数据发现,主要照料者的性别是所有因素中对刻板印象影响最大的。

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当童年时主要的照料者为女性时,刻板印象的水平要显著高于主要由男性抚养长大的孩子。

这可能是因为由女性抚养的孩子,会更多的把女性与养育子女以及其他的相关特质联系在一起。

看来为了消除社会的刻板印象,应该号召更多的男性参与到抚养后代的过程中。

答疑

也有很多人测完之后,对自己的结果有疑问,这里简单的解释一下:

1、为什么把性别分成 32 种,这样分类有依据么?

很多人现在已经能接受「性别是复杂的,是流动的,不是非男即女的」这样的观念。

但是在真正谈论性别问题的时候,人们对于「男性」和「女性」之外的「第三性」仍然是概念模糊的。

「第三性」,并不仅仅是说男性和女性中间存在灰色地段。

性别是一个庞大的概念体系,从生物学基础,到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心理认同,再到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中其它人的看法和社会的确认。

这不是从 0 1 的线性过程,而是一套复杂精密有层次的排列组合。

性别的复杂性在于,这个层次在建构过程中是可以不断去细化的:

生理的表现,自我的确认,社会对自我确认的确认,自我对社会确认的再确认……而每增加一个层次,复杂性都在成指数级别上升。

性别的流动性在于,自我的认识和社会的认识都是在不断发生改变的。比如在 50 年前,程序员还被认为是一个「女性化」的职业。

所以在讨论性别的时候,要分清楚层次,以及所处的时间背景。这是我们开发这个测试的初衷。

各色还有更多的测试等待你的参与

2、我测出来是「直男癌」,我觉得不准?

为了增加传播性,将刻板印象的测试结果划分为了两类,「直男癌」和「平权主义者」。

测试中列出了 30 个和个人特质有关的词,让大家评定这些特征在男性和女性中出现的频率。

各色在划分结果时,参考了国外研究的均值 18 分将结果分为了两类。实际测试结果也显示,中国人的得分均值和此非常接近,女性的均分是 17.3 分,男性 18.6 分。

不过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简化的信息会影响正确率,所以得分在 18-30 分的很多人可能在生活中并没有太过「直男癌」的表现,还是可以拯救的。

好消息!

感谢每一位参与测试的各色用户。你们的好奇心会帮助科学探索走的更远。

各色只是对这批研究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为了最大化数据的价值,各色也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毕竟,性别研究是非常严肃的社会科学议题。

我们已经决定,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各色会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匿名处理,然后将这次测试的数据开放给所有从事性别和家庭研究的社会科学研究者。

如果你有相关的专业背景,也有更多分析数据的好想法,欢迎随时和我们联系,合作开展研究。

联系邮箱:

zenan.dou@gesedna.com

往期回顾:

我是一个 D 罩杯的直男 | 各色人物

中国哪里的人最会谈恋爱?你拖家乡后腿了吗?|各色人类研究中心

寻找家族致病基因  | 有偿研究项目上新

点击此处购买基因检测服务
https://www.gesedna.com https://www.gesedna.com/wp-admin/ 18113 各色DNA https://www.gesedna.com/wp-content/themes/wpnew
Close